主持人 王嘉言
近来,夸大、神化普通产品的功效,让观众误以为是保健品的直播不在少数。有的主播直接带货保健食品,如复合维生素片、鱼油胶囊、钙片等,且暗示观众其食品具有治疗功效。有人听信主播宣传,买回来食用,结果不仅没有效果,反而耽误了治疗时间。
直播间主播卖保健品为啥猫腻这么多?这给管理部门、短视频平台提出了哪些要求?关于保健品,消费者应当走出怎样的认识误区?本期留言板,我们讨论这个话题。
【观点交汇】
营销罢了,别交“智商税”
王治平
近年来,网络直播带货日渐兴起。在一些直播间内,低廉的商品价格、主播极具诱惑性的销售话术,让不少消费者怦然心动。然而,一些直播带货的商品看似物美价廉,背后却潜藏制假售假的“猫腻”。去年以来,各地公安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已查处多起通过直播平台售假案件,其中不少案件涉案金额超过千万元。
都说“买的不如卖的精”。从过去的电视购物,到如今的网红直播带货,营销的载体、人物、手法等一直在变,但本质没有变。不过,作为消费者在此过程中却屡屡中招,并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名词:“智商税”,指的是由于在购物时缺乏判断能力,也就是低智商的表现,花了冤枉钱,这些冤枉钱就被认为是“交了智商税”。
那么,直播带货为啥让不少人“交了智商税”?一项调查显示,59.3%的受访者指出是夸大宣传商品质量,56.7%的受访者表示是售卖山寨、伪劣产品,51.2%的受访者指出是营销手段打“擦边球”。其他主要还有:通过捏造事实、卖惨博取关注(50.5%),找“水军”刷单,存在虚假下单量(46.4%),虚假在线人气值(39.9%)。
其实,直播带货仅是一种应运而生的营销方式,其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原罪。该行业乱象丛生的根源在于从业者的素质出现了问题,再加上监管不到位,才导致消费者上当吃亏、权益受损现象。因此,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,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购物,都要遵循最基本的购买原则,坚守生活常识、科学常识,切勿轻信而交“智商税”。
要加强监管和查处
余莉
在保健品行业中,夸大功效虚假宣传的现象一直存在,且屡禁不止。如今,随着互联网销售的兴起,这股“不正之风”蔓延到了网络直播间,以直播带货的形式坑了更多的消费者。
直播带货原本就存在着数据造假、夸大宣传、宣传产品和实际到手产品差距过大等乱象,而当保健品售卖“搭上”直播带货,其可能产生的不良效应更是呈现叠加的态势。再加上近期消费者对于药品、保健品等需求的增加,也加剧了这一不良现象。
在网络直播间,平台其实对于直播带货有着许多规定和限制。如果主播在直播间出现敏感词汇,被系统判定为虚假宣传或者违规直播,就会被直接禁播。然而系统是“死的”,人是活的,只要转变话术或者规避敏感词汇,主播就可以逃避系统监测,规避被禁播的风险,那么保健品的虚假销售也就“一路坦途”了。
直播卖保健品天然有其特殊性。消费者购买了其他虚假宣传的物品可以申请退货赔偿,但是吃了夸大功效的保健品,轻则没有功效钱白花,重则危害到生命健康。因此,平台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保健品商家的资质审核和直播内容审核,以更严格的规定规范直播间,一旦发现存在虚假宣传就立即关停直播间。同时,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,对违法违规问题加强查处力度,以罚款、停播、关停企业、失信联合惩戒等形式多管齐下,维护良好直播环境。
莫把保健品当“安慰剂”
顾正华
互联网消费时代,身边有不少老年人上起了所谓的“保健品直播课”。在直播过程中,主播会发出金额不等的微信红包,由此“套住”老年人。经过长时间的“洗脑”,不少老年人深陷其中,花费了大量金钱去购买保健品,以求心理上的安慰。
老年人如何远离网络保健品销售重灾区?理性思考、捂紧钱袋子是关键。对于保健品的选购,老年人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:保健品不是仙丹妙药,更不具备治病的疗效。如果在直播过程中,主播有任何“治病疗效”的宣传,就属于“踩红线”行为。此外,国家对保健品功效有着严格的审批。在网络平台上,主播往往会通过夸大保健品宣传功效,或者把没有批文的普通食品当成保健品来宣传,欺骗老年人去购买。对于这样的违规行为,所属平台应该畅通老年人维权渠道,一旦接到涉及保健品违法销售的举报,应立即查证,如果情况属实的话,要立即封号、停播,并由市场监管、公安等部门介入,对案件进行调查、取证和处罚。
作为子女,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给父母有效陪伴,同时多向父母科普保健品知识,提醒他们不要把“健康赌注”押在保健品上,而忽视了正常的饮食和运动,注重科学养生、乐观健康生活最靠谱。
来源:姑苏晚报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yqlinks.cn/fugouxian/739254.html ,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